本文目录一览:
- 1、宋太宗赵光义为什么会留下“烛影斧声”的传言?他真的杀了他哥哥吗?
- 2、宋太祖赵匡胤“斧光烛影”的死亡之谜是否真实?
- 3、赵匡胤的死真的和“烛影斧声”有关吗?
- 4、“烛影斧声”赵匡胤真的死于赵光义之手吗?
宋太宗赵光义为什么会留下“烛影斧声”的传言?他真的杀了他哥哥吗?
关于赵匡胤的去世,《宋史》中只有“癸丑夕,帝崩万岁殿,年五十,卧西楼”这样一个很小的数字。 这句话的记载是什么意思?农历十月二十日晚,赵匡胤在万岁殿驾崩,短短五十年。 这话简单介绍了赵匡胤死了,是怎么死的? 谁在他身边? 皇位告诉谁?
《宋史》均未记载,只知道赵光义后来成为大宋皇帝,既然《宋史》中没有“烛影斧声”的记载,“烛影斧声”是怎么传来的呢?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位间的传承一般由父亲传给儿子,除非王朝更迭。 如果老皇帝没有子女,皇位就会传给兄弟、侄子、皇族宗室的其他成员。
北宋时,赵匡胤的子女已健在,年事已高,但是,赵匡胤还是向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传达了皇位,那么,赵匡胤为什么要向自己的弟弟传达皇位呢? 他真的打算把皇位告诉赵光义吗? 这一切背后不是还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真相吗?纵观历史,从夏商周到隋唐五代王朝。
大部分是传子不传弟,而传长不传弟,宋是兄弟,人们怀疑赵光义是否以不光彩的手段获得帝位,历史上有名的蜡烛斧影之谜由此诞生。 “蜡烛斧影”之谜在野史、民间传说、戏言中都有很多版本,但都有宋太宗赵光义杀害、篡夺亲哥赵匡胤的相同核心思想。 这种大逆不道、失人伦,太不成秘密了。
很多野史家们都知道,留下了很多版本,其中,北宋文莹笔下的《湘山野录》最具代表性。 描写宋太祖赵匡胤去世时情况的书。 宋开宝9年(976年) 10月19日晚,天气骤变,冰雪冰雹骤降,赵匡胤心怀不祥,他请守宫太监晋王赵光义紧急进宫。 赵光义被引入卧室是深夜,太祖拦阻太监和宫女,与他对饮。
宋太祖赵匡胤“斧光烛影”的死亡之谜是否真实?
宋太祖赵匡胤猝死之谜的传说: 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一个雪夜,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光义(原赵匡义)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烬余录》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涑水纪闻》里说:太祖去世时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赵德芳叫来。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吾母子之性命,皆托官家。”另外,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说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预盟”,也就是赵光义“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但是“金匮预盟”在初版的《太祖实录》却未见记载,在第二次编修的新录中才被提及,因而是否确有其事,仍疑点重重。这一切,都使人们产生了许多疑问。一是赵匡胤死时的“烛影斧声”。按说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诉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二是王继恩假传圣旨。王继恩有何胆量,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该通传赵德芳,却传来赵光义?倘若事败,不是杀身之祸么?这种说法,只不过把篡位的罪过加在一个太监身上而已,同时掩盖了杀兄的罪行。三是“金匮预盟”的真伪。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5岁,正值壮年,他的弟弟光义23岁,太祖次子德昭11岁,四子德芳3岁。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7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贤明,怎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预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赵普才密奏此事,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呢?还有一些疑点,也使人们对赵光义有非议。赵光义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可是赵光义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这就打破常规的迫不及待,只有一个解释:抢先为自己“正名”。是不是他心里有鬼?逼杀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当时已30岁),赵匡胤幼子赵德芳(当时仅23岁)后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赵匡胤的遗孀死后,赵光义不按皇后礼仪发丧。这些都是偶然的?最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却相信他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把皇位又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这里说的是宋高宗赵构传位的事。据说赵构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呢?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起初,赵构对这种议论严加贬责。忽然有一天,他又改变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光剑影”的全部惊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离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有187年了。这恰恰说明了:赵构承认了祖先的罪孽,也给了赵匡胤之死一个基本的答案。
赵匡胤的死真的和“烛影斧声”有关吗?
要说赵匡胤的死与烛影斧声有没有关就要理解烛影斧声的含义,烛影斧声是指赵匡胤快死的时候商议后事,看到烛光下有人影晃动,听到斧子戳地击物的声音。
赵匡胤的死无论是病死还是被晋王赵光义多少有点关联。有的说法是赵光义旁敲侧击的让赵匡胤的两个儿子知道,继位的人将是自己。第二个说法是金匮之盟也就是说赵匡胤和赵光义他们两的亲生母亲临终前劝说太祖赵匡胤以后把皇位让给赵光义。
根据以上所说的可以看出,如果是赵光义自己想继位并且是用手段来让赵光胤把皇位继承给他,就可以说明烛影斧声是有可能真实存在的。如果说赵匡胤是履行了金匮之盟那么烛影斧声的存在的可能性就很小。在这要说明赵匡胤临终前朝廷的大部分权力都在赵光义手中,包括兵权,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一个是节度使一个是防御使,是没有实际权力的,可以说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早就被架空了,而且赵光义是晋王加上开封尹是完全满足继位的条件。赵光义之所以架空他的两个儿子就说明赵光义是在就有继位的想法。
关于烛影斧声的由来,既然这个典故被流传至今,坑定不会空穴来。这个迷至今没有解答出来,所以说我们只能用历史的经验和理性来分析烛影斧声的存在。烛影斧声实际就是说明赵光义用恐吓威胁的方法来暗示其他人说明自己是有想法有能力来做这件事。
“烛影斧声”赵匡胤真的死于赵光义之手吗?
稍微对北宋历史有点了解的人,对谜案“烛影斧声”应该不陌生。每当提到这个谜案,人们第一反应是赵光义杀死了赵匡胤,然后继位。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成为宋朝“三大疑案”之一。
千百年来,关于“烛影斧声”的版本实在数不胜数,原版记载于《续湘山野录》,这是一本由宋仁宗年间的僧人文莹和尚编著。原文是这样的:……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事情经过就是这样,因为只有兄弟两人在现场,必然让后人产生质疑。关于赵光义弑兄,其实没有直接证据,但是赵光义无法洗刷质疑。我们在宋朝官方史料中,还是看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第一、赵光义的亲信程德玄形迹可疑。在赵匡胤暴毙时,程德玄半夜不睡觉,跑到赵光义府邸门口等待,结果等到了赵匡胤的传位诏书。你说一个人半夜不睡觉,还是严寒时节,不是事先获悉有事情要发生,难道是头脑发热?
第二、宋赵州平棘人马韶,此人练习天文,俗称跳大神。马韶在赵匡胤暴毙前一天来到程德玄府中,他和程德玄关系十分密切,他告诉程德玄,“明日乃晋王利见之辰,韶故以相告。”
第三、王继恩,是一个太监。王继恩在赵匡胤驾崩时的行迹也让人浮想联翩,“及崩夕,太宗在南府,继恩中夜驰诣府邸,请太宗入。”看看,又一个知道赵匡胤暴毙的时间,这是巧合?
赵光义究竟有没有谋害兄长,很难说,但在赵匡胤去世的那个夜晚里,赵光义的心腹们都有“不正常的行为”。赵匡胤驾崩前夕,赵光义确实形迹可疑,他也具备了杀人动机。
我们不能就完全忽视赵光义弑兄篡位的可能性,这也仅仅是一种可能性,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了赵光义确实对兄长下手了。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烛影斧声”很可能只是一个虚构的,文莹和尚希望以此来宣传自己。
总之,宋朝史官修的史书里,关于赵匡胤之死,都是语焉不详。之所以这样,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自赵匡胤之后,北宋皇帝都是从赵光义一脉来继承。